自然中心®由北京LORD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北京白令陆桥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拥有版权
自然中心®由北京LORD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北京白令陆桥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拥有版权
《开辟农业文化展览展示全新领域》
时间:2022年08月27日来源:自然中心作者:办公室

开辟农业文化展览展示全新领域

——探讨自然中心“古动物农场”的构建


“民以食为天”,农业始终是国家与人民关注的重中之重。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该文件是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农业种植在田间,但农业文化的呈现与展示在哪里?农村有独特的习俗,但农村文化是否仅有民俗?农民有勤劳的双手,但农村科技是否只有农业机械化?在文化赋能的时代,博物馆又该如何做好“文化+三农”这一时代命题?除了常规的农业博物馆、农业文化展览外,博物馆人还应该积极探索开辟新的农业文化展览展示领域。


来兮:从田间来到城市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诗句大家耳熟能详。无数粒在田间成熟的粮食经过多道加工工序来到城市,走进超市,再进入千家万户。但小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所构建的城市中的孩子却不一定知道粮食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对农作物生长的环境、节气更是陌生的。农作物进入了城市,但是农业文化却未真正走进城市,进入到新一代城市青少年心中。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博物馆都建设在城市,但建设在城市的农业博物馆,却已脱离了农业文化的环境与土壤,与真实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文化产生距离。令人遗憾的是,博物馆举办的关于农业文化的展览,同样面临着与现实农业生产“相距甚远”的问题。部分展览呈现给观众的“农业”是片面化的,脱离了农事生产的“天时地利人和”,陷入了就农事而论农事的困境,较少拓展与探究其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是抽象的,试图仅通过文字、图片与影像让观众了解深邃厚重的农业历史与文化,即使部分展览有模拟场景,也因为场地与环境限制,无法让观众对农事活动有切身体会。


归去:从城市回归“田间”


农业文化的根在乡野,魂在田间。种种因素的制约,农业文化或者说农业生态的展示,应该从城市回归到“田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感受农业文化,需要切实身处农业生态。“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时在于晨”、“头伏芝麻,二伏粟,三伏的红绿豆”、“谷出不怕连阴雨,麦出不怕火烧天”……这些与农时相关的谚语,都是前人对大自然、对时节的深刻认识,并且只有真正在乡野田间从事农业种植,才能有这种认识。同时,这种认识在城市中的博物馆是永远无法通过文字、图片与影像真切体会到的。


从城市回归“田间”,也并不是走另一个极端,要去全力从事农业种植与养殖工作。需要明确的是,种植与养殖不是博物馆的主业,但却可以是农业文化展览展示的手段之一,并且是最为重要的展示方法。有了种植与养殖的实体,为服务于实体,就需要搭建与之相关的农业生态。“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这是天时;铸铁农具等铁器的使用、都江堰等灌溉技术的发展,这是古代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无土栽培技术、温室大棚技术、人工繁育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等,这是现代科技对农业的赋能;二十四节气、农事谚语,这是农业文化的精彩呈现。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才会有完整的体现,身处农业生产的环境中,才能对农业文化有深切体会与深入了解。


自然中心“古动物农场”的构建


城市中博物馆对农业文化展示的种种限制,促使关于农业文化的诠释地点向乡村进行转移。在乡村展示农业文化的天然优势是有足够的场地建立起一套农业生产的生态,但农业文化如何表达,仍是一个难题。对此,自然中心“古动物农场”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古动物农场是一个博物馆,又不是一个博物馆。因为它虽然诠释农业文化,但却是“文化+旅游+农业+科技+教育”的综合体。它是公园,却又不是公园。因为它虽然“有山有水”、环境优雅,但更重要的是还有文化的展示。它是农场,却又不是农场。因为它虽然有完整的农业生态,但目的却不是农业生产,而是文化传递。它是游乐园,却又不是游乐园。因为它虽然提供游乐食宿一体化服务,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寓教于乐的研学中心。


古动物农场将“远古”和“现代”片段故事,应用级联效应等方法,结合展示与好奇解读,创造了一个将不同的农业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展示空间。实际上,古动物农场兼顾了博物馆(有许多展览和解读、启迪性的展项),公园(有“绿水青山”、悠闲娱乐空间),农场(有种植、养殖)、游乐园(有电子养殖等农业游乐项目)等多个休闲文化空间,具有科普展示、研学教育、健康生活、休闲旅游,商业和好奇生活等功能,是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新型实体。


“古动物农场”发展理念


古动物农场用博物馆展示的理念与方法,将远古与现代社会连接在一起,用文化思维和展览手段创建农业文化的展示,并通过互动体验,交流解读等方式让观众在游乐当中了解农业文化。


关于古生物农场, 起因是我在去年访问日本时在书店看到的基本关于古生物农场和古动物餐厅的日文书, 我不懂日文, 但在网上看到有一本已被翻译成中文, 难受启发, 想起我在美国读博士期间的论文研究的故事, 当时使用氧同位素分析的设备, 对我在宁夏同心县丁家二沟采集的中中新世铲齿象上门齿釉质层的成分进行分析, 结果是获得1500万年前,这种象吃的是C3植物, 还是C4植物, 这个概念是现代生物学概念, C3植物代表着CANOPY环境,如亚马逊森林 潮湿,密林, 缺少阳光, 但动植物多样化明显, 大型食肉动物少, 食物链完整, 紧密的生态位。但C4植物环境就不同了, 阳光很充沛, 氧气多, 食欲强力运动, 如非洲的稀疏草原, 这里的食物链尝尝不完整, 所以大型动物的生存竞争激烈,我的研究结果是当时的宁夏是以C3植物为主的亚热带环境, 不仅有大量的森林, 也有许多河湖, 其实这些结果在研究就应该去分析更多的当时的动物与现代动物的食性关系(当时的职务与现代相近)以及绝灭原因了, 再想想现代的动物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展览, 国际上正在从“保护”“进入到‘如何保护’,, 这就需要大量的古生物学研究成果去支撑, 从这一个小故事, 我开始了对古生命和进生命相关性展示的巨大性趣。因为他不仅可以举一反三地为生态文明提供证据, 更能启发公众的开阔思维方式, 例如对动物灭绝的理解, 和生物功能演化的认知(不仅是现在厂长是的体质形态演化), 可以深层次解释人类的演化缺陷和生存需求,如新陈代谢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进化)。


寓教于乐也是古今结合的重要卖点, 我们引进自然中心大量的好奇型展览的方法(如级联效应, 弹跳版, 反向思维, 如果系列等等),基于在游乐中了解农业文化、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古动物农场将从八个方面进行功能建设。


一、养殖与萌宠:运用电子养殖技术,建设萌宠乐园。

二、采摘与人类营养:用果蔬与人类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历史,看待现代社会热议的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并联系到食物与人类发展的演化。

三、农耕与农业发展:解析农业演化,从水稻种植和人类早期农耕入手,剖析农业演化与技术革命。

四、粮食与生存:从古今人类对粮食短缺的担忧,看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对食物的依赖、生存空间的争夺(早期包括战争的起源),并以此联系对比动物的生存竞争和演化。

五、人类与生态保护:人类的耕地造成了动物地理分布的隔离,导致动物家园减少和部分动物的绝灭。我们应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保护生态,爱护动物。

六、人类与科技发展:远古动物演化和早期人类发展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脱离了自然发展的原始规律,“熟食”和各种技术的产生,使人类的发展既广阔又存在着“触发”自然属性的危险。人类应该善用科技,保护自然,尽可能回归自然属性,保护人类的繁衍。

七、“三农”建设成就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高速的发展、农村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支持政策。在展现农业农村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古动物农场也将积极做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理念的教育工作。

八、农业与文化体系建设:农业技术革新和机械化发展迅速,但农业文化似乎仅限于民俗和乡村记忆上。农业文化展示问题需要深入农业科学思想的文化体系(如何看待环境、看待生命、看待社会,甚至加强哲学思维的启迪),需要更上一个层次才能与城市同步。把展览展示的理念带到农村,把博物馆办到农村,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整体上,古动物农场沿着农业与科技的主线,以“寻找未知”为中心,以不同文化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读为主题,建立起生命体系的好奇乐园,将原来社会大众没有认识到的农业文化,用寓教于乐的形式予以表达,高深的古生物和生命科学知识巧妙地预备农业种植、养殖中相连接,进而实现博物馆研学与教育融合发展。


小结:

博物馆走进农村,文化展示走进乡野,这不是一句空话,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博物馆都在为将博物馆带进整个社会做着努力与尝试。因为博物馆本身就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只不过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修养的提高,博物馆被过度“阶层”化。但近几十年来博物馆教育的大力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博物馆社会化、平民化的重要性,一个新词汇——My’seum的出现足以证实“人人博物馆”的重要性。


古动物农场则秉承了这一意愿,力图将博物馆的思想、理念和展示,用好奇、启迪和互动体验的方式呈现给社会公众,尤其是身在农村的公众,这也是古动物农场的规划设计理念之一。在这一设计理念的引导下,古动物农场有大量的从远古到今自然科学文化碰撞的闪光点,包括新的生活特征、新的生活感受、新的生活态度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