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文婷,关键.新技术时代博物馆展览展示的挑战与分析[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1-2):.
新技术时代博物馆展览展示的挑战与分析
关文婷 关键
北京自然中心(北京白令陆桥文化创意发展公司)
摘要:当前世界博物馆展览正在呈现出以人为中心、多元化思维表达、强社会关联性、启发性和探索式教育等发展趋势。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也开始进入转变升级阶段,目前大部分博物馆陈列展览仍然保持着“我”说你听的“教育者”模式,缺乏多元化表达、展示、启发、互动等方式和技术应用,与信息新时代下人们“我”想知道的服务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和差距。本文研究成果,从博物馆展览理念、表达方式、技术支撑等方面构建新技术时代的新展览系统,为博物馆展览从第一阶段的呈现层次升级进入到启发和探索层次、以及智慧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展览新技术、探究教育、交互系统、服务者
Summary
Currently, world museums are showing a trend towards being more people-centered, more diversified expression of thinking, stronger social relevance,and more inspiring and exploratory education. Museum exhibitions in our country also began to shift towards an upgraded level. At present, most of the museum exhibition on display usesthe "educator" model, where "I" say and you listen. This model lacks diversified expression, display, inspiration, interaction and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and exists contradictions and gaps between it and the service needs that audiences want in the new informationage. From the concept of museum exhibition, display and expression, technical support and other aspects, thispaper’s research constructs a new exhibition system for the new technology era;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upgrade of museum exhibitions from the first stage to the enlightenment and exploration level,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wisdom.
Keywords: museum exhibition, exhibition new technology, inquiry-based education, interactive system, service provider
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颠覆和重塑固有的经济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交互体验等技术发展与驱动下,博物馆陈列展览在对象、主题、内容以及方式方面也出现新的变化趋势。在国际博物馆展览发展趋势下,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也开始进入转变升级阶段,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展陈模式,以解决当前主流博物馆展览表达方式和信息新时代下人们需要的表达方式之间的矛盾和差距,推动我国博物馆展览水平和社会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1 新技术时代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趋势
当前世界博物馆展览正在呈现出以人为中心、多元化思维表达、强社会关联性、启发性和探索式教育等发展趋势。
从博物馆展览主体意识来看,正在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以往博物馆以藏品展览为主,“我”有什么,就展什么,辅以灯光效果、文字说明等增强“物”的表现力,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观众,希望观众来听我“讲”东西。而现今国外博物馆展览更加强调以人为中心,即观众想要了解什么,而这并不代表一味地迎合观众,而是作为“服务者”博物馆需要了解观众对“物”会有什么样的关注点和需求,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来调整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尤其在数字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借助下,一些不以藏品为主要功能的博物馆迎来更多发展空间。
从博物馆展览主题和内容来看,正在从线性讲述方式转变为网状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思维和“跨界”的相关性。比如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与英国广播公司(BBC)自然历史部门以及华纳兄弟娱乐公司之间展开合作,举办“神奇动物:大自然的奥秘”主题展览。该展览将广受大众喜爱的作家JK罗琳所著《神奇动物在哪里》一书中存在于幻想世界的神奇动物和真实自然界的动物进行比较,以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将虚拟展览和实体展览进行结合,探索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与联系。展览负责人路易斯•巴克利(Louis Buckley)说:“我们认为通过呈现魔法、神话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动物的相似性,来展示科学发现和人们知识的进步,是一种有趣的做法。”
从博物馆展览形式和方法来看,正在从刻板画的陈列方式和解释说明转向故事化带入和启发性探究,以往简单枯燥的文字解读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场景复现和故事化情景设置。如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在恐龙展示厅中有三只恐龙对战的场景。博物馆不是通过简单的文字或音像分别介绍不同种类的恐龙特点,而是以问题链作为引导“这场对战中霸王龙会是胜利者吗”。通过情景、提问、假设、探究,引导孩子进入主动学习过程,不仅只是知识的获得,更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育。
同时,展览内容和方式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使观众融入展览活动中,通过物联网及信息传感设备等技术手段,使观众成为博物馆展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真正感受到这是“我”的博物馆。如科考体验,让博物馆工作从幕后走向台前,让观众了解博物馆工作人员如何开展科考研究。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里,就有关于测量恐龙的科学、古生物学家的生活、如何使用科学方法发现植物和动物分类等。在国内长沙博物馆也举办过“考古体验营”儿童教育活动。
2 博物馆展览体系现状与信息时代所需的“距离”
“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家博物馆。与博物馆数量的快速增长相比,博物馆对信息时代观众需求改变的满足、以及对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应用、智慧化运营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主动适应仍存在很大差距。
2.1博物馆“我说你听”的说教模式与观众“我想知道”的需求存在差距
当前大部分博物馆展览的主流表达模式犹如传统教育模式的“说教”,按照教学大纲(展览提纲)我说你听。博物馆策展人/团队掌握着展览的主动权和阐释权,展览要表达的主题,是策展人/团队对展览认知的呈现。观众处于完全的被动接受位置,在参观展览过程中,欣赏展品、浏览说明牌和展板内容、观看多媒体播放的影像短片、偶尔有个多媒体互动装置体验一下。在这样按部就班看完展览之后,观众往往没有同策展人/团队一同感受到他们期待的表达和效果,觉得平平淡淡,甚或什么也没有记住。尤其是国内博物馆大量的科普教育展,追求系统性、专业性,但事实上并不能打动今天生活在系统教育和拥有大量知识便捷途径的城市人群,而那些生活在乡村地区的广大观众所需的是基础知识,无法深刻理解那些深奥且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当前博物馆展览很容易出现一种左右不靠的尴尬,因知识体系的重叠无法引发城市观众的兴趣,又因知识体系的繁复无法吸引乡村观众的兴趣。
与此同时,处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和工具越来越便利。如在互联网百科,大家一起共建、分享、完善某一知识,在浏览某一知识中可能出现某一关键词,可以点击链接到这一关键词的知识获取,这种层层链接可以铺展开无穷尽的知识网络。又如人们已经习惯如抖音、微博、朋友圈这类片段的、发散的信息,感兴趣就多停留观看,不感兴趣就直接跳过。你会发现,现代人对学习和知识获取,完全以个人兴趣为导向,主动性决定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因此,传统博物馆“教育者”模式以单向的、线性的知识和信息传输,并未考虑观众的接受与否,也没有给予观众多种路径的选择,很难满足观众“我”想知道的需求。
2.2 展览方法单调刻板,缺乏与观众的关联性、互动性、启发性
早期的博物馆展览只有陈列,以标本和文物为主,配合说明牌进行文字讲解,随着技术的发展,后又加入了音像形式的讲解。伴随着博物馆展览设计制作招投标体制的建立,逐渐导向了主题内容与艺术设计的结合方式,产生了大量的主题+艺术的环境营造,利用专业的灯光技术、空间设计等烘托展品,从视觉效果上提升了审美趣味,但对主题内容和内涵的表达仍然苍白。大部分博物馆展览的内容形式仍处于单调、呆板的展陈说明的水平,一些多媒体设备应用仅停留在增强艺术感和科技感的视觉层次,展品表达仅仅是以物言物,就事论事,局限于线性思维之中,缺少与观众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自然更达不到启发性。
近些年,研学教育学需求急剧上升,培养多元思维、创新思维、主动学习、探究能力等成为未来人才和未来教育的趋势,而博物馆正是研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应,国家对博物馆发展提出要突出社会教育功能,各类博物馆不断推出众多配合教育的展览活动,也出现了一些故事性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较好的解读性展示,深度解读系统初步呈现。但从博物馆整体教育功能来看,与研学教育理念所需的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教育模式,仍存在很大差距。
2.3 展品信息化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体验性和应用场景
当前国内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已经广泛开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展品资源的信息化方面,如文字信息、照片数据、三维数据、影音视频等,尽管信息化已经开始普及,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质量不高、标准不统一、使用目标不明确、盲目采集。这也就意味着展品信息化只是将写在说明牌的文字写进电脑存储器、将展现在面前的实物搬进电子屏幕里,从一种实物静态信息传递转变为虚拟的没有交互的信息传递,并没有发挥技术应带来的丰富的场景应用和体验性。信息化展示设计要营造出与观众进行沟通的环境,如华盛顿的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充分利用体验性展示和互动装置,为观众精心构建“穿过展馆”的旅程,产生心理感受、情感体验和记忆。信息化技术不仅仅是转变信息存储方式,更应是增强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技术支撑。
从博物馆大数据应用来看,目前所谓的博物馆大数据还仅停留在统计数据层面,以结构性数据为主,如博物馆数量、展览数量、藏品数量、参观人次、票务收入、参观人群的年龄、性别、来源等,这些结构性数据受制于统计工作的局限和时间滞后,在时效性和应用性方面无法形成数据价值赋能。以展览信息化形成的大数据,更多是非结构化数据的观众行为数据,时刻产生、时刻更新,如某个观众在某一展品前停留的时间、在信息展示屏中点击浏览的项目、与互动机器人交流的问题、购买了什么样的文创衍生品……这些观众行为形成的数据反映的是观众的兴趣和需求,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要适应个性化时代观众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实现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提升。
综观以上,技术变革正在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倒逼博物馆发展走向信息化和智慧化道路。虽然当前博物馆展览体系在信息技术建设与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初级阶段,在体制、经费、人才等方面都存在各种困难,阵痛一定会有,更需要博物馆做好主动适应的准备。让技术成为博物馆展览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助力,从心态上接受、从理念上转变、从模式上创新、从方法上丰富、从应用上不断完善。
3 改变一个模式,迎来一片天地
传统博物馆展览以“教育者”角色灌输知识,如同“计划经济”,而观众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按照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要解决当前博物馆展览主流表达方式和人们对知识获取需求之间矛盾和差距,首先需要从博物馆展览的理念进行转变,从以往“教育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我说你听,而是需要先“倾听”,从过去的单向信息输出转变成双向信息交流。只有从角色转变开始,博物馆展览理念才能趋向于“以人为主”。在以服务观众的理念下,通过引进丰富、先进的展览思维模式和方法,如社会关联法、级联效应法、弹跳板展示法、反向思维法、好奇点展示法、如果/但是展示法等等,构建启发思维、“能力建设”等新型科学文化生活展览展示。在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下,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应用实现互动性、体验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博物馆展览教育功能,使博物馆进入信息时代所具备的智慧化、智能化建设。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博物馆展览交互系统,其基本框架构分为三部分:一是观众。观众是信息源和触发源。观众在展品前驻足欣赏,形成初步认知,此时观众的情绪表达、语音对话、收听解读、观看图像等行为,都是需求传递和反馈。二是交互系统前端。包括各种系统装备和技术应用:如定位感应设备,识别到有观众进入展品区;语音采集装置,识别、采集观众语音信息、播报反馈信息;面部表情识别装置;投影与视频显示设备等。三是交互系统后端。包括数据中心和人工智库:数据中心包括数据传输、数据(转换)处理、数据保存,降噪与信息过滤处理系统等功能;人工智库包括专家团队、信息处理团队等。
我们以“一只玻璃杯”展示为例,具体呈现信息时代博物馆展览交互系统是如何服务于个性化观众的知识获取。
观众走到展品玻璃杯前,驻足欣赏,浏览说明牌,这是目前大部分博物馆展览的方式,它所表达的就是一只玻璃杯,展览起到的仅是展示功能。当展览融入交互系统时,观众驻足停留在玻璃杯前,展览的互动装置开始启动:如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感知到有观众走到展台区域,智能机器人主动向观众打招呼进行沟通,吸引观众注意力并引导观众自发提问,如你知道杯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这时展览的表达进入到第二层次——启示。当观众有所反馈,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览交互系统通过语音接收器或者触屏交互等接收观众信息,传入系统后台数据处理,可以根据关键词检索知识库,也可以通过后台人工解答,将问题进行反馈,由此形成“引导→提问→解答”互动交流模式,这一过程可以随着观众持续发问进行循环,这时的展览表达进入到第三层次——探究。
如上述示例,基于信息技术“智能交流”系统,实现了由“交流与服务”取代传统的“我教你”教育模式,信息技术不是作为装点科技感和时尚感的外衣,而是真正发挥物联网、信息交互、大数据处理等技术集成应用,与观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展览达到启发和探究层次,形成智慧的、智能的博物馆展览表达。
4 新展览系统对推动信息时代博物馆发展的作用和贡献
当前一些超大型博物馆尤其以收藏和保护为主要使命的博物馆,基于定位不同可能不宜实施新展览系统的理念和技术。但对具有科学普及和自然类博物馆、科技馆、涉及技术的历史类和行业类博物馆、大量的中小型教育性博物馆和文化中心,新展览交互系统具有极广泛的应用性和作用贡献。
一是提供个性化服务。新展览交互系统将展品静态的“说明牌”改变为交互式的“对话板”,依托不断更新的海量知识大数据和强大的专业智库力量,形成服务型知识供给后台,兼容人工信息处理、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等服务方式,可以根据观众的表情、动作、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和需求,经过系统处理并给予信息反馈,解答观众多样性的问题。
二是增强交互性。新展览交互系统构建了“你来我往”的互动交流,不是把展品放在这,抛出展题而不闻不问,只要观众有疑问,通过交互系统的前端设备,观众就可以通过交流寻找答案。如果观众没有问题,交互系统还会引导观众进一步思考,通过启发触发观众有所收获。
三是实现探究性。新展览交互系统基于海量知识图谱数据,以前沿的展览理念围绕展品储备丰富的趣味性问题,而不是传统的解读提纲,以激发好奇、引发思考的形式引导观众通过持续的“提问——解答”,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乐趣。
四是价值延展性。新展览交互系统在与观众持续交互的积累中,形成了丰富的观众行为数据,这些数据蕴含着观众的需求,对展览展品的提升改进、文博延伸品开发、呈现展览展题等具有真实的市场指导意义。
5 结语
现代博物馆对信息技术应用和智慧博物馆建设已成必然趋势。未来的博物馆展览,观众不再是展览的被动接受者,面向不同的观众同一展览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呈现,而是一千个观众在展览中收获到一千种不同。
新展览交互体统将帮助博物馆展览从课堂式教育“我说你听”的模式,转变为“服务”和“交流”模式,通过持续“输入——输出”的互动交流,达到展览的高阶层次——启发和探究。同时,新展览交互系统通过循序积累观众互动数据,在基于科学依据和大数据算法的应用上,不断优化服务性展项和互动体验,形成博物馆服务型信息平台生态系统,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助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关键.一种博物馆参观系统:202011308250.3[P].2020-11-20.
[2]关键.一种博物馆展览系统:202011312830.X[P].2020-11-20.
[3]关键.一种参观方法及参观装置:202011312824.4[P].2020-11-20.
[4]史小冬.在线与在场:基于具身认知的展览交互设计策略研究[J].装饰,2019(7):96-99.
[5]李燕.刍议博物馆的交互式展览模式[J].文物工作,2003(7):32-33,42.
(2021-01-27收稿,2021-00-00修回)
作者简介:
关文婷(1987—),女,加拿大约克大学舒立克(Schulich School of Business)商学院商学院毕业,美国高盛总部工作6年,2014年开始从事博物馆展览展示规划与概念设计,现任自然中心设计总监,E-mail: guan.wendy@sino-lord.cn。
关键(1953—),男,博士,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武汉地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地球科学系,曾任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学研究二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北京LORD国际文化发展公司总裁,自然中心业务主管,E-mail: lordguan@126.com。